6月2日
倒數26日

文|塗翔文

每一個影展都應該做出屬於它自己的風格。

我是個策展人,負責影展的節目選片與走向。而各級長官們,好像都最愛問我同一個問題:「今年的影展特色是什麼?」但每次我都只想任性地回答他們:「請問你們有聽過坎城影展、柏林影展、釜山影展『每年』的特色嗎?」不懂影展的長官問也就罷了,就連早該明白影展運作本質的人也常如此提問,我好像只能搖頭外加翻翻白眼,心中暗暗高唱「但是又何奈」。

這幾年來我努力想做的,就是為台北電影節定調,做出屬於這個影展獨有的風格特色。世界上每個影展,都有自己明顯的特質。像「奇幻影展」、「同志影展」、「女性影展」這種主題式影展不用多說,比比皆是;即使大型的綜合影展,也都有各自彰顯的招牌特色。例如釜山矢志成為「亞洲第一」,除了選片量大,也以周邊活動多元繁複聞名;卡羅維瓦利就是東歐最大的影展;南特影展以亞非與中南美三洲為選片範疇,充滿自我品味的前瞻性。

那台北電影節呢?這幾年來,「城市」似乎是招牌。但它是特色、也是包袱。年年以城市/國家為主軸,不僅把影展做成侷限,觀眾也容易大筆一揮就把整個影展與當年的主題城市畫上等號。尤其這幾年來主題城市佔的比例很高,好像無論做哪個城市/國家,都必須非得包山包海地呈現該國電影史,否則就是膽大妄為、智識不足,彷彿對不起所有人該下十八層地獄……。

這兩年多來,我認真思考這件事,一方面配合國際青年導演競賽的優勢,想把「新銳」的主題漸漸做成台北電影節的強項;然後,也深思出主題城市必須轉型的必然結果。於是乎,從今年起,我決定以「橫向」取代「縱向」思考,讓主題城市稍稍縮小,但不再非得是吃力不討好的影史式思維。以今年的伊斯坦堡/土耳其為例,我們最後確立以90年代中期之後的土耳其當代電影為選片主軸,這讓最後片單的關注焦點更確立明顯,也表示未來幾年內不無可能再次聚焦土耳其,因為我們可以找到其他的切入點。

因此,這一切就豁然開朗了!台北電影節應該順著最重要的「國際競賽」,逐步發展並壯大「凸顯新銳」的路線;而主題城市則退回到每年必有的傳統單元之一,但並非是整個影展與行銷主軸的全部,所以這也代表,過去做過的國家/城市,只要有新的切入觀點,它就可以「安可再來」。

所以,我希望以後大家明白台北電影節的特色,是屬於這個影展獨有的標記,而不是年年都得要生出一個無謂的口號代表所謂的「特色」。當一個影展在國際上被人記得、留下印象的那一刻,這個國際影展才是真的走了出去。我不知道我做到多少,但我一直努力在朝向這個目標緩緩位移。

最後,做個小小的自我懺悔與認錯。今天同仁告訴我,有熱情的影迷查出我們好幾部土耳其舊片其實當年有在台灣的影展上演過,因為我們沒有查到,所以並未沿用當年的片名,在此向所有觀眾們致歉。不過撇去這個疏失,整個土耳其單元確實是強片連連,比起過去幾年的歐洲大城,一點也不遜色,等待著大家一一見證。

寫給所有台北電影節的影迷們,希望你們明白我們並非只是得過且過,而是認真地思考著這個影展的未來。它才15歲,畢竟,還是個少年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第15屆台北電影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