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

倒數25天

文|塗翔文

做影展,總要挑戰幾個不可能的任務,明知不可為而為。

比方說,今年我決定做中國導演王兵的專題。有影展圈的前輩朋友知道了,忍不住說我真勇敢。其實我也沒想太多,覺得「該做」,就做了。

四年前,隨鍾孟宏導演和《第四張畫》去了南特影展,中間抽空看了兩部片,其中一部就是王兵導演的《夾邊溝》。當時極為震撼,幾乎難以相信這樣的題材和拍法,竟是一部「劇情片」。王兵的名字當時對我來說總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我心中就暗暗思忖:究竟何時有人會引進他的其他名作呢?

一直知道他的紀錄片風格特立,在歐洲非常受歡迎,尤其是法國人。查了一查,台灣幾乎沒有演過他的電影,就連紀錄片雙年展也沒做過。然後,我接手台北電影節策展,也沒找到好時機,直到去年,他的《三姊妹》(完整版,本次影展播映)入圍威尼斯影展並得到大獎,我心中暗暗期望沒有其他台灣影展搶得先機。結果我去年在釜山看到片子,並親口向導演及他的製片邀片,當下並決定要做他的影人專題,終於拍板定案。

fae1c77a-2ab7-4a5e-995f-ea8db4609a1d另一個讓我下定決心的理由,是因為近年來台灣紀錄片的潮流。其實我很高興這幾年台灣紀錄片的能見度提高,連文化部龍部長都要「撥五億拍紀錄片」!但是,台灣紀錄片某個程度上和劇情片一樣,真的能登上戲院與被矚目的,還是那些熱血、勵志、溫情、有個煽情故事、讓人笑淚交織的特定紀錄片路線,才是台灣紀錄片受歡迎的法寶。不是這種類型就一定不好,只是多元性少了,侷限就多了,好像台灣紀錄片總是軟軟的,獨鍾一味。

可是,王兵的作品正好相反。他的紀錄片總很難理出一個故事頭緒,沒有賺人熱淚或可愛好笑的怪誕主角,大部份是極度寫實的影像紀錄,而且導演自己幾乎隱身在鏡頭之後,沒有「敘事」,也沒有太多的「介入」,甚至完全不引導被攝者,也使得他的作品大部份都片長很長,需要觀眾發揮耐性、漸漸融入他不帶感情式的拍攝畫面,再從中觀察出他想拍攝與關注的題旨。簡單的說,王兵的作品一點也不討喜,但卻可以為台灣的觀眾與紀錄片工作者,帶來很多不同的刺激和啟發。站在這樣的角度,我更覺得他的專題「非做不可」。

我相信我的偏執與堅持,是對的。我也不奢望它和《愛在黎明破曉時》系列一樣有那麼高的詢問度,但我深信,會有一小群觀眾認認真真地來看王兵的這些經典作品、與他本人交流,這樣,也就夠了。

今天是很戲劇化的一天,很多祝福,很多驚喜,很多會議,還有一個我講的很累、但題目問得很好的訪問。謝謝所有付出關心的人,無論如何,我會昂首硬頸、理直氣壯地,把台北電影節帶向我堅持正確的路。

謝謝你們每一個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第15屆台北電影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