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7/01(一)13:30
地點:新光一廳
主持人:塗翔文
出席:蘇美玉(《回家作業》導演)、廖士涵(《烏歸》導演)、林英作(《流浪的狗》導演)、林錦賢(《流浪的狗》主角)、陳品先(《流浪的狗》配樂師)。
紀錄:郭頌恩 / 攝影:蔡承歡

映後Q&A

Q1主持人:請各位導演先跟大家介紹一下當初拍攝的緣起為何?

A1
(廖士涵)最初想拍攝《烏歸》的原因其實是想跟父親說說話吧!因為畢業後即在台北工作,幾乎一年才回去台南一次。而拍攝地點雖在台南,卻發現自己其實對台南很陌生,於是想結合台南當地的神話傳說,才促成此電影的產生。

(蘇美玉):《回家作業》是以我小時候的經驗發想而成,希望以小朋友比較輕鬆的角度來關懷社會邊緣的一面。

(林英作):《流浪的狗》當初其實是想拍一條河的故事,卻在河邊遇到一位特別的人物林錦賢老師,於是便發展成人物誌的記錄片。

Q2 (主持人):當初您是怎麼被導演說服拍攝這片的?

A2 (林錦賢):我在宜蘭的鄉下生活了十七年,之前在台北賣台語書,更早以前是在賣衣服。我發現在鄉下沒有人想做資源回收,且鄉下與城市的生活和做法都大不相同。現在全世界都把河川改造成比賽的場地,像宜蘭的冬山河等等。我認為應該要回歸河川的傳統,於是一直抗議此作法。所以除了做資源回收外,我也一直在學校裡宣導此理念,也順便教導台語歌。但我不想被學校的制度所限制,比起訓練一個學生去參加比賽,我認為應該要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進而去創作,如此才能擁有自己的世界。而這期間導演也跟隨著我拍攝了約一年的時間。 

 

Q3 (主持人):也請《流浪的狗》配樂師陳品先先生談一下您為此記錄片做的配樂經驗。

A3 (陳品先:我跟宜蘭很有緣份,之前曾在那邊念書,也跟林英作導演一同合作過與宜蘭相關的電影公視人生劇展《再見夏天》。看了這部紀錄片後決定不管再忙都要參與,因為林錦賢老師的狀態跟我們做電影或音樂的創作理念十分相近,把生活的物質慾望降到最低,而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受到本片的感動,我結合了對宜蘭和林老師的印象來為本片設計出自己喜歡的配樂。

Q4 主持人:這三部作品都有很強烈的在地性,請問選擇這些地域題材和自身的經驗關係為何?

A4 (廖士涵):片中場景其實都是我兒時的回憶,只是現在與小時候印象中的景色相差甚遠,但我還是選擇自己比較熟悉的地域環境去切入。

 

Q5 主持人:我發現字幕上有寫「道具:烏龜」,想請問電影中哪個部分是道具烏龜,哪個部分是用真的烏龜呢?

A5 (廖士涵):其實片子裡出現的都是真的烏龜,只是因為我沒拍過烏龜,所以做了個同比例的道具烏龜,在打燈光時會先利用道具烏龜來試拍。

Q6 主持人:《回家作業》拍攝地點在二重,請問這也是跟你的自身經驗有關嗎?還是特別去找的?

A6(蘇美玉):我從小在三重長大,父母也是從南部上來的,而蘆洲、三重一帶很多都是從南部上來的居民。這地區雖然離台北市很近,大家卻對這邊的印象不是很好,而我從小便對橋另一端的台北市抱持著想像。主要還是與父母的背景和自己小時候的回憶有關,結合了台北特殊的河濱地域性,才開始有此構想。另外,本片的場景也不那麼寫實,我故意做得像祕密基地般的裝置藝術。而片中的場景其實是在板橋江子翠的某塊尚未開發的河濱拍攝,對岸即面對著台北市區。

 

Q7 主持人:剛林英作導演提到《流浪的狗》原本想拍攝的主題也是河川,但聽說很多記錄片在拍攝過程中會找到許多有趣的方向而偏離了原本的設定,您的拍攝過程也是這樣嗎?

A7 (林英作):小時候在宜蘭長大,親戚朋友也多在宜蘭生活,所以我想以宜蘭作為主要場景,把記憶中的在地印象拍出來,片中也可看到許多宜蘭的鄉間生活。而原本想拍攝河川的原因是城市跟鄉下很不一樣,河川的概念跟鄉間生活的連結十分密切,例如釣魚、洗衣服、火車經過等等都充滿了河川的記憶。而藉由林老師的故事,也能順便結合宜蘭當地的地域性。

Q8 (觀眾):我很喜歡《烏歸》裡帶有神話色彩的部分,另外想請問導演裡面有一幕是爸爸把信放到石龜下面祭拜,現實上真有此傳說或特別的意義嗎?

A8 (廖士涵):我的理解是當人想去祈求什麼事時,會做出一些異常的舉動,所以喝醉酒的父親在小孩子的眼中也會做出一些奇怪的舉動。而赤崁樓的石龜是真的有此傳說,聽說裡面原本有十隻石龜,後來跑掉了一隻,所以傳說如果看到那隻跑掉石龜的人會特別好運,而這也是我的創作發想來源之一。

 

Q9 (觀眾):我身為台灣人,已經很久沒聽到像林錦賢老師在片中所唱的台語相褒歌了,在客家電台還偶爾會聽到客家性質的民謠,但台語相褒歌真的已經式微了。所以十分感謝導演和林老師藉由本片重新挖掘出我們對本土的美好記憶,我覺得林老師真是個國寶。

A9 (林錦賢):我沒有聽爸爸親口唱過,是從我姊姊那裡學來的。(編注:林錦賢老師現場唱起相褒歌,相褒歌為以前臺灣人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場合,互相酬唱應和的民間歌謠。歌詞為七字一句,四句一段,常逐句押韻,歌詞即興創作)每個地方都有屬於它特殊的相褒歌,而相褒歌的傳統應該要延伸到學生身上,讓他們看到新的東西。就像宜蘭的歌仔戲也是從相褒歌中延伸創作而來,我認為新的時代應該也要同時融合舊的傳統。 

Q10 (主持人):想請問蘇美玉導演為何《回家作業》中會選擇用動畫去表達小女孩的心情?

A10(蘇美玉):因為我研究所是念動畫的,於是這次也作了簡單的嘗試,以動畫來摹擬小朋友的想像,希望以較輕鬆且色彩繽紛的方式去呈現給觀眾。

《短片-救命》影片介紹

《短片-回家作業》影片介紹

《短片-烏歸》影片介紹

《流浪的狗》影片介紹

 更多映後座談紀錄請看這裡

其他放映場次:7/16 (二) 20:10 光點華山一廳 (影人出席映後座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第15屆台北電影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