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電影市場新商機將成為世界最大市場

2013台北電影節於昨(7/3) 邀請中國電影名導演兼製片黃建新導演、本屆卓越貢獻獎得主台灣知名電影製片焦雄屏女士在西門紅樓舉辦焦點對談,以<如何掌握華語電影市場的商機與先機>為題,對談由台北電影節總監胡幼鳳擔任主持,兩位電影大師分享對當前電影市場的敏銳觀察與監製經驗,並細說全球市場趨勢,面對華語電影市場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他們認為這是個華語電影創作者最好的年代,這個電影世代應及時掌握先機,兩岸應多合作共創商機。

黃建新導演和焦雄屏女士分別是今年台北電影節國際青年導演競賽評審團主席及台北電影獎卓越貢獻獎得主。黃建新導演曾是中國著名的第五代導演,在1993年以《五魁》獲鹿特丹影展觀眾票選獎,近十多年來轉型擔任監製,作品包括好萊塢片《追殺比爾》、《神鬼傳奇3》,與港導陳可辛合作《投名狀》及《十月圍城》也頗獲得肯定。而焦雄屏推廣台灣電影與世界接軌不遺餘力,是台灣電影推向國際舞台的推手,曾擔任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主席,她在兩岸監製的多部影片都曾在各大國際影展得獎。

英國衛報預言大陸電影市場的快速成長在2018年將取代北美,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黃建新指出大陸上半年的票房已達一百億人民幣,預計今年的總成績會達220億,而銀幕數現在已達一萬五千塊銀幕,而且持續在快速成長中,預計會在2018年趕上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的百億美金票房及三萬塊銀幕數,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

兩位大師也談到最近大陸市場很多大投資的古裝大片都失利,反而是新導演如趙薇的畢業作《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及郭敬明小說改編的《小時代》大為賣座,這些訴諸時代的集體共同回憶的片子受到歡迎,顯見新導演的時代已來臨,因此他們也建議新導演們可採取兩種創作路徑:「加入大華語圈」或「堅持本土市場」,前者存異求同,面對好萊塢強大的電影工業,華語電影工作者可以「集體作戰」,集合兩岸的專才,將人力財力聚集起來,找到世界都接受的故事題材,一起進軍全球市場,與好萊塢分庭抗禮;而後者則是專注於本土情感的認同,發揮自己的專長,專注於目標市場,確保可以在當地獲利,進而在放諸海外華語區域,焦雄屏並以去年在台北電影獎獲觀眾票選獎的《逆光飛翔》近期在大陸地區放映情形為例,即使此片充滿台灣本土情感,面對大片《富春山居圖》擠壓排片檔期,仍然在大陸評論界獲得大量好評,並得到很多大陸知名電影人士推荐,保有競爭力。

放諸全球市場,兩位則認為兩岸三地的電影人應致力於拍攝類型電影,增加競爭力。黃建新導演提到電腦世代的90後觀眾走進戲院是要獲得視聽滿足,在大陸年青人看電影是一種生活方式及社交生活,連看爛片一起罵都是一種時尚。

而他們也觀察到藝術電影日趨沒落,連法國藝術院線現在已由十年前一年放映百部,到現在一年只購買十部新片的狀況,因此他建議藝術電影創作者要放棄院線思考,適應「新媒體」趨勢,尋求新的播映平台例如上網或走入家庭劇院的型式,他舉賈樟柯的影片為例,放在一般商業院線放映會被一般觀眾抱怨,形成尷尬的觀賞環境,但放在互聯網上點擊率竟達到兩千萬人次,這相當於上億的票房,他認為若佐以健全的收費制度,會有其獲利模式。而且藝術電影和文藝片可以在家裡的七十吋大電視觀賞,一對一的形式將可讓觀賞者與導演做更深的心靈溝通,而且估算起來投資藝術電影獲利有些反而比大片差,因為大片成本高賠起來也賠得多,他以杜琪峰為例在大陸拍的新片<毒戰>賠了二千八百萬人民幣。

而焦雄屏也認為全球市場對藝術電影需求已萎縮,她認為國內拍片應建立健全的體制,讓「監製」從構思發想開始一路處理到影片最後的行銷,成為整部影片的靈魂,電影不應再以「導演」為中心,更不該讓導演身兼監製,黃建新也表示應讓專業的製片協調創作以外的層面,明確的分工,讓每一個職位各司其職,讓導演專注於拍攝執行的工作,才能確保每個環節都能夠規劃周全。

兩位電影大師相談甚歡,現場也來了不少知名電影人,包括名導演朱延平、萬仁、知名製片吳功及新銳導演許肇任、陳敏郎、林孝謙都到場聆聽,現場觀眾塞滿會場,會後也踴躍發言提問。

以鼓勵新導演、放映多元優秀中外影片的台北電影節,即日起至18日將持續放映一百多部電影,並於20日晚間7點舉辦台北電影獎頒獎典禮日由三立電視現場轉播,晚間10點於MTV台接力播出。詳情請上台北電影節官網http://www.taipeiff.org.tw及FB粉絲頁http://www.facebook.com/TaipeiFilmFestival查詢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第15屆台北電影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