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5/15(三)17:30
地點:中山女中
出席:張艾嘉(台北電影節主席)、塗翔文(台北電影節策展人)
紀錄:李又如 / 攝影:朱家瑩

從影超過40個年頭的資深影人張艾嘉,為人熟知的是她溫柔的歌聲和電影中各式各樣的的角色;她也導戲,在當時幾乎都是男導演的影壇,增添了許多細膩的元素。目前身兼臺北電影節主席的張艾嘉,與電影節策展人塗翔文,特地來到中山女中說故事!短短一個小時,張艾嘉分享在各個角色中不斷學習的歷程,如何從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也希望以此過程鼓勵同學們勇敢追夢!

同學們都好奇,最初,是什麼點燃了張艾嘉心中的電影夢?讀國際學校的張艾嘉,一次在學校的公開表演,將經典的京劇「花田錯」一段喜劇的片段,翻成英文演出。表演結束,她迎接臺下師生的熱烈掌聲,「我不知道我哪裡來的膽子和勇氣!但在那個當下,我大概得到了某種虛榮和滿足,就決定我要走這條路了。」

高中畢業以後,張艾嘉想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主動向母親提出先不念大學、出去工作一年的請求。幸運的她經由長輩介紹進入了電視臺工作,從歌唱節目的串場小角色開始做起,只有幾秒的鏡頭,只要做出一個定格的表情即可,張艾嘉笑說,「但我每次都很尷尬。」

於是她嘗試尋找不同的路,讓人發現了她唱歌的專長,好不容易有了一點小成就感,又被抓去唱不喜歡的歌路。這對她來說是極大的挫折,張艾嘉知道自己喜歡表演,卻不適合這個環境。那段時間,她曾經苦到身上只剩三塊錢,在掙扎要買麵包還是搭公車;但也讓她仔細思考,到底要不要堅持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她說,「當你一旦決定要堅持下去,很多事情就不太苦了,慢慢的,機會反而來了。也開始明白,很多不會的事情必須要努力克服。」

但張艾嘉也提到,除了堅持,也要很誠實地面對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適合這個行業。喜不喜歡、做不做得到、適不適合,都是有差別的。張艾嘉鼓勵年輕人勇於嘗試喜歡的事情,但也要適時回頭面對自己,檢視自己到底適不適合這個行業,「人要把自己擺對了位子,信心才會出現。」

張艾嘉一步步踏進娛樂圈,嘗試各種不同的工作,一點一滴讓別人看到自己,終於有了當演員的機會。她回想她第一次走進電影場景的時候,「我發覺,我好像就是屬於電影了!我沒有任何的害怕,我覺得很自在。」可是,她的第一部片卻因其中有販毒的情節而被禁止上映。沒想到,一個充滿挫折的開始,反而成為了她的原動力,不但讓她更清楚自己喜歡什麼,往後遇到困難的時候,也不會輕易退縮,她說,「我的開始那麼糟,還有什麼事情不能解決呢?」

「我常常笑自己是這個行業的孤魂野鬼。」才剛踏入影壇,張艾嘉就發現自己和那個環境不太相容。例如當時的女明星常常到了28歲以後,就會踏入婚姻、退出影壇,但張艾嘉卻希望自己鍾愛的事業可以繼續持續下去。而那時候的電影公司也規定女明星不能夠交男朋友,張艾嘉才不同意,直說「愛情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被貼上叛逆的標籤,她也不以為意,瀟灑和公司解約,許多人都問她難道不害怕?從不覺得自己是「美女」的張艾嘉,自然沒有這些包袱,反而紮實學習,她說,「我不知道我要怕什麼。」

獨特的張艾嘉走進了許多明星不屑走進的幕後工作,像是錄音間。她遇到了非常多熱愛電影的前輩,白天演戲、晚上還來配音;發現許多演員不會說話、聲音也沒有表情;看了大量的電影,從最當紅的導演到無名小卒的作品都看,她學會觀察導演如何運鏡?分辨什麼是好的電影?這些拍片現場學不到的東西,後來都變成了她的寶藏。後來重回演員生涯的她,也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張艾嘉說,「我看到導演每一次說『卡!』的時候,從導演對我讚許的眼神裡得到的滿足感,是我最大的肯定。」

而轉向導演,又是一個怎麼樣的故事?張艾嘉說,「當你跟很多導演合作過的時候,便會開始質疑這個導演教你的方式,其實有時候我不太能認同。」她常常在片場想著臺詞、表演方式可以改進的地方,而在拍《閃亮的日子》時,因為覺得某個片段太過冗長,她大膽地丟出一個拍攝的建議,導演不但沒有不當她一回事,還看著張艾嘉說,「妳可以當導演耶!」這句話,在她心中埋下了種子。

張艾嘉開始創作她的第一個劇本,但是因為她太年輕、劇情又碰觸到太禁忌的議題,沒有人敢拍這部片。直到她得到金馬獎最佳女主角,那一天的慶功宴上,她竟然得到了一個當導演的機會。原本的導演意外離開人世,張艾嘉接下了整個原本預計就要開拍的團隊和劇本,實際接觸導演工作,她才發現她不懂的事情真的很多。努力拍完電影,張艾嘉得到的最大收穫,是她得以誠實地面對自己,「我覺得我還沒有當導演的資格。」

張艾嘉又重回演員之路,這次,又換了一種看待事物的方式。她開始仔細研究電影,去看「到底當導演是怎麼回事」,在片場這個大學校裡紮實學習。但張艾嘉也提到,現在的環境,要當導演很容易,可是這對他們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反而缺乏了很多磨練的機會。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新導演。」張艾嘉笑說,直到拍《10+10》,才發掘自己已經被歸類成資深導演了。回顧42年的從影生涯,對她來說,電影是一種對話,「還沒進戲院以前,電影,是導演自己和自己的對話,從對話裡面變出一個好看的戲;登上了大銀幕,就是導演和觀眾的對話。」她當導演的時候,享受孕育一齣電影時的自我對話;踏進戲院,她也享受在那個黑暗的空間裡和電影的交流,不停地向它問問題、或是接收導演的答案亦或下一個問題,張艾嘉說,「這真的非常快樂!」

張艾嘉鼓勵大家,要多去嘗試不同類型的電影。尤其是青春期的同學們,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很多的疑惑、人際相處的衝突,「這就是對話的開始。」張艾嘉說,從各式各樣的電影裡面去找到答案,也不要排斥「看不懂」這件事情。看不懂,你就得問問題;問問題,自然就會開始去尋找答案,而人生不就是一個尋找答案的過程?

「學生時代看的電影,跟誰看,永遠比看什麼重要!」張艾嘉笑說,年輕時看的電影總是沒有留下記憶,但也是因為當時,張艾嘉並沒有意識到電影會帶給她的生命這麼大的力量,「當我瞭解到這層意義之後,再去看電影,我會找到答案,這些電影,我就通通記得了。」

最後,策展人塗翔文也分享辦影展的其中一個原因,來自世界各國各式各樣的電影,就是影展的獨特之處。「看電影,很多時候你會看見自己生命中的問題,進而從中獲得解答。而我們希望給你更多的選擇、更多的答案!人生不該只有好萊塢電影一種答案。」

張艾嘉也希望大家可以買票進戲院,而非在電腦螢幕、電視機前看電影。她分享在電影院看電影的快樂,是因為在那個空間裡面,我們和很多人一起分享這個故事。跟著劇情起伏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獲得的感動和共鳴,她說,「走出電影院,你會發現,你和很多人一起共同經歷了一些事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第15屆台北電影節 的頭像
    第15屆台北電影節

    2013第15屆台北電影節官方部落格

    第15屆台北電影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