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7/3(三)13:00
地點:西門紅樓二樓劇場
主講人:焦雄屏(北藝大電影創作所教授/知名監製)、黃建新(知名導演/監製)
主持人:胡幼鳳(台北電影節總監)
紀錄:彭湘 / 攝影:朱書德
台北電影節大師焦點對談:如何掌握華語電影市場的商機與先機,由台北電影節總監胡幼鳳主持,邀請兩岸著名監製黃建新以及焦雄屏,兩位大師交鋒,一同關心華語電影發展現況,讓西門紅樓劇場座無缺席!
進入主題之前,胡幼鳳總監特別向大家介紹兩位主講人。黃建新為大陸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第一部作品《黑炮世界》即以幽默反諷的少見風格令人驚艷。後轉型成為兩岸著名監製,與香港導演陳可辛、徐克等人陸續合作,更在中港與好萊塢合作的《追殺比爾》擔任顧問,《神鬼傳奇3》擔任國際合拍的監製,是今年台北電影節國際青年導演競賽評審團主席;焦雄屏老師在台灣新電影蓬勃發展的時代是非常重要的推手,包括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甚至大陸的王小帥、賈樟柯等人的作品,皆是經由她的推薦在國際影展上大放異彩、屢得大獎。而其監製的作品如《藍色大門》、《聽說》等片在不同時期皆得到觀眾青睞,是今年台北電影獎卓越貢獻獎得主。
胡總監說,兩位與談人可說是都從藝術電影出發,在殘酷的商業競爭之中成為國際知名監製。而華語電影市場在近年產生劇烈變化,胡總監從一篇英國〈衛報〉近期的報導:「估計在2018年中國的電影市場將打敗北美成為世界第一」進入今日主題,請兩位大師分享華語電影市場近期變化與未來趨勢。
談華語電影市場近期變化
黃建新:中國電影正在經歷「改朝換代」
「現在中國市場出現始料未及的局面,在近八個月,原本預估三到五年的事情都已經提前發生」,談華語市場現況,黃建新從電影產值、銀幕、票房三個急速增加的數字,直接讓大家了解中國市場的驚人變化。
產值方面,六月中大陸統計上半年電影產值已突破一百億人民幣,可預估今年總產值將達兩百億,以這樣的速度來看2018年中國則有望突破六百億,達到與全球第一大市場北美地區一致的數字(北美市場一年產值約一百億美金)。焦雄屏補充,北美在好萊塢的領軍之下產值一直居全球之冠,第二則為日本,但大家也許都不知道的是,「過去的一百年間第二到第十大市場加起來也無法超越一個北美,但中國急起直追即將要超過」。兩位與談人都強調英國衛報的預測一點都不假,甚至都有可能更快!
第二件可以計算出的則是「銀幕的數字」,中國六月份最新的公佈的數字是一萬五千三百多塊銀幕,這半年來已增加兩千塊銀幕,並估計五年之內會到達三萬塊銀幕,銀幕變多反映的也是更大的電影市場。
第三個撼動著中國的則是青年導演的作品的超高票房!例如去年破下記錄的《泰冏》票房達十三億人民幣,最近則有趙薇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薛曉璐的《北京遇上西雅圖》、陳可辛的《海闊天空:中國合夥人》、票房皆五億起跳。相對的,華語古裝大片從前在市場上無往不利,近期卻是90%都慘敗,比方《忠烈楊家將》即虧損兩千多萬人民幣。顯示有些電影出現票房奇蹟,同時也有些出現大量虧損。對於黃建新提到電影票房的變化,焦雄屏回應,張藝謀的《英雄》當時在中國票房達兩億多人民幣,被視為票房奇蹟,才不過幾年,票房沒有五億人民幣(約二十五億台幣),不敢談了!相對應的台灣票房奇蹟《海角七號》,創下台幣五億三千萬票房在台灣更是微乎其微,未來也難有國片突破此數字。
簡單的說,中國正處於一個「改朝換代」的時刻。黃建新說:觀察中國文化脈絡,文革結束、鄧小平開始發展經濟,應運而生的是新的文學、新的詩歌,當然也出現新的電影,狀況持續了三十年,中國屬於自己的電影語言也開始成了系統。近來則因為經濟發展的突飛猛進帶來另一波文化上的整體變化,尤其表現在”90後”(即台灣的八年級)身上,「90年代之後出生的小孩對生活真實的認知和我們習慣的經驗非常不一樣,因此一系列青年導演的作品在票房上取得成功,並非沒有道理可循」。一次次新的電影展現在我們面前,黃建新認為未來中、港、台三地將會有新的合作機會。
焦雄屏:現在是華語電影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談到大華語市場,焦雄屏直言「最怕台灣影人對這件事情很冷漠!」,進入二十一世紀,她形容此時是最好也是最壞的時代,好的是產值的突飛猛進,壞的則是有錢就能拍電影,因此陸續出現毫無章法的作品。
焦雄屏提到中國政府以強力方式訂下每年提高30%產值的目標,但到2010年已到了一年增加60%產值的驚人成績,就像黃導演前面提到的產值、螢幕及票房的數字變化,速度撼動了全世界百年來的電影產業。還有一個現象也是如同黃建新提到的「大片的崩潰」。焦雄屏再以票房慘敗的《忠烈楊家將》舉例,這部片與小成本製作的《北京遇上西雅圖》、杜琪峰的《毒戰》同檔期,其中《北京遇上西雅圖》因講述關於第三者的愛情故事,在大陸被稱做「小三正傳」,《楊家將》票房的慘敗氣得該片監製直說「忠孝節義竟打不過小三跟毒戰!」,也同時說明打出一排漂亮的人氣演員也不一定能成功。
相對的創意與靈活的宣傳發行策略,還有新一代的年輕臉孔,是最近幾部在票房上獲得成功的電影共同的特質。同時也帶出許多怪異現象,譬如被罵翻天的《富春山居圖》,竟出現「人們進戲院是為了看他有多難看」的說法,而整部片幾乎從頭到尾的置入性行銷,更被說成是「廣告中夾的電影」。另一部一樣被罵翻的《小時代》則被說成是「時裝雜誌夾雜的電影」,顯然是要拍給少女及高中生們看,不難發現的是這些片子被大量討論後帶來極好的票房,很大一部分是拜網路所賜。
焦雄屏呼應黃建新所說的「中國電影正在換代」,她認為換的是新的消費市場。來到網路的世代只要抓住噱頭、抓住網友的心就是成功的第一步,但非常雜亂的腳步卻很可能擾亂了品味跟素養,「我們都期待華語電影能再度在國際上揚眉吐氣,但除了不斷增長的產值,作品的實際品質值得所有電影人再去深思。」
同時,焦雄屏認為台灣也正在換代當中,年輕人的新品味也開始出現。而從前以台北為產業中心的局勢,因中南部觀眾的增加、電影院的普及也產生變化。從近年的賣座電影《海角七號》、《陣頭》到《大尾鱸鰻》,接二連三出現中南部票房勝過台北的現象,更可嗅出產業正在改變的趨勢。但就此現象,值得台灣電影圈思考的是「這麼大的一個電影帝國,台灣在甚麼位置?」,前述幾部在台票房亮眼的電影,都明顯較難打進海外市場,而香港也出現類似情境,例如《低俗喜劇》、《3D肉蒲團》專拍因大陸嚴格的審片制度下看不見的鏡頭來消費他們。因此,台、港影人要不要加入大華語圈或者就是要拍給當地的觀眾看,是現在需面臨的另外一個大問題。
談藝術電影處境
黃建新:電視螢幕越來越大,藝術電影更適合自己享受
將電影分成「消費商業片」與「文藝藝術片」兩大塊,中國市場不斷擴大之時,藝術電影的生存位置反而更為艱難。黃建新曾提出藝術電影應該退出院線片的說法,對此他回應,「我是拍文藝片出身,但從上個世紀初法國藝術院線一年需要一百部文藝電影,到去年計算出的需求量只剩十部,我一直思考藝術片的位置。」
中國曾短暫出現一個做法,即建立文藝片院線,但因經濟發展之後地價不斷攀升,藝術片的收益平衡不了支出,戲院一一倒閉。而藝術片要是硬在院線電影院放映,又會非常尷尬,原因很簡單,大部分的觀眾期待的是來看商業片,當他們看到藝術片只好一邊吃爆米花、一邊罵。
黃建新便點出電視螢幕已經夠大到可以滿足在家觀影的觀眾,更可能讓藝術片真的退出院線。「我在七十吋電視前看藝術片的感受比在電影院看好得多」,他說明觀看商業電影是一種感情消費過程,觀眾在戲院裡一起哭、一起被嚇,情緒互相傳染;藝術電影則不然,它經常非常個人,適合單獨觀賞。另一方面,他認為藝術電影的成功與否可以從網路上的點擊率看來看,譬如賈樟柯的電影就是一例,「點擊率破兩千萬人次,放在院線就是七億票房!」。黃建新建議,建立起能夠保障版權的電影工會制度,點閱一部電影收兩到三塊(人民幣),如此一來藝術電影利潤依然存在。
就現況發展,黃建新說電影院越來越像遊戲廳,甚至與觀眾出現互動性,跟藝術片完全在兩個領域。但理性去分析,像是影展以藝術片居多,絕大部分在講人性的真實、黑暗,「連續十四天看這些電影,活下去的願望都沒有了,還有意義嗎?」,因此商業片有絕對存在的必要性,更是人類基本情感的訴求。但黃建新也強調藝術片退出院線並非被淘汰,在影壇擁有至高無上地位的經常是藝術片的導演,如《發條桔子》、《2001太空漫遊》導演庫柏力克即為一例,這類被視為「導演中的導演」,證明了藝術片的價值、對觀眾的影響也絕對有機會大於商業電影。
圖/《你的今天和我的明天》導演陳敏郎、男主角黃尚禾也出席論壇
焦雄屏:新媒體的誕生可能成為藝術電影的後盾市場
焦雄屏對於藝術電影處境也有相近看法,但表示悲觀,望網路世代的出現可做為其後盾。「1980年左右藝術片在美國的占有率為7%,現在已經不到1%」,而在60、70年代曾產生非常強的藝術電影潮流,當時更有一種為了展現自己比較有文藝氣息味道,但這個時代已不復返。焦雄屏也提到電影院講究「劇場效果」,尤其表現在新一代的身上,讓藝術電影生存的可能性又更低。
此外,她認為國際電影節正在逐漸喪失中。國際性影展現在更熱衷於紅地毯、大明星,討論電影的藝術人文漸漸在電影節之中消失。而從華語市場角度來看,焦雄屏舉例,比利時、盧森堡跟荷蘭的電影市場大致在同一區,他們就曾說「我們一年只需要一部中國片」,一年有一部《霸王別姬》或《英雄》就夠了,這便是拍攝華語藝術片難以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
當然新媒體的誕生的確又帶來新可能,從錄影帶到DVD、藍光,現在甚至不需要一片光碟,焦雄屏認為黃建新提到的「點閱收費」不無可能。但新媒體是否可以成為藝術電影的新市場,還是有成本上的考量。
中國新導演陸續拍出票房大賣座的作品,那麼台灣的新導演優勢為何?
黃建新:兩岸應聯合人力、財力,仍舊需要大片華語電影才能走得長久
針對新導演的問題,黃建新認為兩岸應更加主動,並聯合發揮強項,而非被動等待投資,更不要向資本投降。對此黃建新舉例,在今年上海電影節的一個論壇,有台灣人說「你用我們,我們便宜!」,這樣的現象令他感嘆。「如果跟資本認了,品質就不行了」,趙薇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巷青春》大賣七億人民幣,扣掉成本,收益達兩億人民幣,誰料想得到趙薇尋找資金之時其實曾被很多公司拒絕,黃建新便以她的成功經驗鼓勵年輕導演不要屈服於資金。
他也提到大陸的情況很像七、八年前的韓國「五分鐘搞定工作人員」,訂金交出去後便很被動,電影品質絕對受到影響。為何好萊塢電影百年來屹立不搖?黃建新延續前面提到的新一代觀眾的改變,「這批孩子已習慣炫的感覺,他們的視覺需求不能被寫實電影滿足」,好萊塢每每遇到瓶頸時便會開始調整電影工業,「他們不斷加入更多未來想像、拍更多科幻電影才能滿足觀眾」。大家一定也有同感,看了好萊塢電影給予的視聽感受,便會覺得自己得不夠好。對此,焦雄屏也說「美國電影每次潰敗都是靠科技重新拉拔起來」,她認為沒有一個國家比中國更熱衷3D電影,要在短時間與世界接軌,科技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但黃建新也說「美國電影是刺激大陸電影市場回溫的重要因素」,1993年在大陸一年還只有七億人民幣的產值,電影《真實的謊言》在中國上映改變了局勢。他強調正是因為好萊塢片的進入,才讓觀眾重新回到電影院,對中國電影市場帶來直接效應。而目前可與美國對抗的就屬人口多的印度和中國市場,但在這樣觀眾追求視聽效果的時代,「沒有大片中國電影還是要敗!」
另一方面,對觀眾而言中國電影存在的必要需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因為我們的母語跟英語是很不一樣的,它包含了文化語境及情感交流。中國也因此在這幾年出現所謂「現象電影」,意思是指電影在不同時期有一個明顯的趨勢,像近期的《致青春》、《小時代》等片。黃建新說「中國有很多資產,因為我們經歷了很多人類文化變革」,總結中國還是要拍大電影,並且要拍更好的。他更認為華人是聰明的,堅信多年與兩岸三地的合作,若能集中人力財力,我們的電影也才能活得長久。
焦雄屏:台灣獨有的「小清新」、受歡迎的演員,是主要優勢
中國目前的趨勢走向大量的發行,科技腳步也追得快,同時觀眾年齡層降低,都是主要現象。焦雄屏便說「台灣創作者需自己鋪路,將來要想的事情是全世界」。無論是導演、演員,還是監製,每個電影工作者都需注意。她提到台灣演員尤其跑得最快,例如:趙又廷、彭于晏、桂綸鎂等人,「到大陸小鄉鎮,看到桂綸鎂的大看板,已經會令你感到錯亂」,這一方面也顯現出許多台灣的演員在大陸非常受歡迎,也許一部分來自於台灣有一種都會化的身分,對於台灣電影在中國市場的位置,這群受歡迎的演員就是優勢之一。
台灣電影的另一項優勢則是因為與中國導演的作品風格有很大差異。焦雄屏說兩岸拍攝的電影口味很不一樣。大陸偏重電影的劇場效果,有一段時間受香港電影製作較多特效的影響,出現非常陽剛的電影,現在則慢慢出現以女性為故事主角的狀態,但都偏重口味。台灣則有大陸給我們冠上的名號「小清新」電影,其實講的就是台灣的青春電影。焦雄屏說這些電影夾在商業與藝術之間,女性化、夾雜倫理親情為核心價值,談得更是清淡的柏拉圖式精神戀愛,一直是很特別的台灣片種。
但一直被冠上小清新,台灣還有沒有競爭力?焦雄屏認為是有的。她以最近在中國上映的《逆光飛翔》為例,因遇上《富春山居圖》的強壓,不僅只有很小的院線放映,時段更被排的奇差無比,「網友開始討論它受到了不平待遇,代表中國觀眾對這類電影是有需求的」。焦雄屏總結演員及我們和中國導演拍攝出不同口味的電影,都是現在看的到的優勢,在中國可占一席之地。同時她也說「從前大家愛吹牛我們的想像力、文化創意贏過中國,但最近來看我覺得未必」,焦雄屏鼓勵年輕導演應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衡量自己的優勢後再去發揮。
談華語電影工業制度建立
黃建新:建立良好工業制度,投資者才能放心
黃建新呼籲大家應把電影當工業來看,在電影產業中導演不是唯一因素,他認為大家要把視野再打開一點。從製片人的角度來看,「一部電影要達到什麼程度,必須要經過所有精密的計算」,而建立一個比較良性的工業制度,拍攝過程中投資者也才能放心。
談到監製工作,黃建新談到有一次賈樟柯向他抱怨自己談演員很不順利,他幽默地表示世界上最脆弱的兩種人一是演員,另一個就是導演。怎麼能讓導演自己去談演員,他談到監製的作用,很大一部份是要讓導演得到最大的發揮空間,「不要讓導演心思分心在技術層面上,是對導演基本的尊重與支持」,他也說「可利用台灣的自由經濟發展經驗,建立出整體一個持續且具穩定性的電影生態」。至於新導演的發揮空間,黃建新提出一個美國曾使用的做法:「將分鏡畫出後一個個接拍起來,先給投資方看」,否則真正的投資者不知道這些新導演在做什麼,根本不會敢投資
焦雄屏:現在是監製跟導演集體的時代
焦雄屏說華語電影工業逐漸在轉型當中,這更是一個集體作戰的時代。拍電影中間必須有精準的算計,但電影就是個冒險世界,她不相信有永遠都算對的監製,但卻萬萬不能沒有監製。
而監製的角色中港台其實不太一樣,焦雄屏說自己走的是香港的路線,監製是從投資、製作到拍攝、發行會一路管到底的角色;而導演則是管創意與執行,一個案子更是應該由兩人一起討論出來的,此部分與黃建新認為需要健全的工業制度可說是有志一同。但她也說「兩岸三地要有一個程度的統一」,這麼多年來中港台三地漸產生歧異性,香港一直走的比較正確,台灣出現的導演制是完全不正確的,中國較嚴重的則是名字都亂掛!
最後焦雄屏補充,版權又是另外一回事,譬如美國一線演員和你談價錢時可能非常便宜,他們的做法是等電影發行之後會來跟你分版權費!她因此提醒大家要走入國際化之前,也需要去注意資金上不同運作方式等事情。
掌握華語市場商機之前,兩位大師都提到電影工業必須走向產業化,從前以導演為中心的產業制度勢必會漸漸改變,最終在讓大家明白監製在產業鏈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後,結束今日精采對談。
圖/朱延平導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