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7/14(日)17:00
地點:中山堂
主持人:塗翔文
出席:陳芯宜(《豬》導演)、趙德胤(《沉默庇護》導演)、沈可尚(《美好的旅程》導演)、李烈(監製)、葉如芬(監製)、劉維公(台北市文化局長/ 監製)、黃大旺(《豬》演員)、王興洪(《沉默庇護》演員)、吳可熙(《沉默庇護》演員)
紀錄:彭 湘 / 攝影:吳尚哲
開場影人致意
主持人:《台北工廠》是由台北市電影委員會以及坎城影展導演雙周單元合作的影片,在坎城首映之後,非常榮幸可以在台北電影節亞洲首映。今天劇組非常多影人來到現場,請他們先跟我們開場致意。
劉維公:要拍這樣一個片子、擔任監製真的是不容易,雖然是我這輩子第一次當監製,但最大功臣還是這兩位(指李烈、葉如芬),對我來說非常有意義。我們剛才聊,三十年前新電影那麼好,我自己認為,像台北市文化局正在拍新電影三十年的紀錄片,這個時候我來參與《台北工廠》的首映會,我覺得非常有意義。再次感謝團隊、導演、參與演出的演員、工作人員,以及製作這些片子幕後的製作公司,還有感謝副市長、影委會的同仁。希望大家喜歡這部電影,幫這部電影多做宣傳!
葉如芬:這是我今年第三次站在這個台前。想跟大家說,電影有各種不同形式,這部《台北工廠》比較特別一點,剩下的請大家看了電影再說,謝謝!
李烈:謝謝現場所有的朋友,特別講一下《台北工廠》這個案子是在非常短的時間之內製作完成,也用了非常少的經費。尤其現場如果有對電影的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原來這麼少的錢也可以拍出這麼有質感、精緻的電影。當然,它是不對的啦(全場笑),但還是可以做到的。
陳芯宜:很期待台灣觀眾等一下看完片子的想法和意見,謝謝!
趙德胤:現在回憶起來,這是一個滿痛苦的案子(笑)。待會大家就可以看到它的經過,以及我們的環境不太好,謝謝。
沈可尚:這是一個美好的旅程,希望大家享受這個美好的旅程,謝謝!
主持人:現場還有一些演員坐在下面和大家一同觀賞,演出第一段《豬》的黃大旺、《沉默庇護》的演員吳可熙、王興洪,他們都有非常精采的演出!(全場鼓掌)。
映後Q&A
(主持人):相信觀眾有很多的好奇,尤其這是四個導演跨國的合作,我們就直接開放觀眾提問。
Q1(觀眾):請問《美好的旅程》這一段沈可尚導演,片中有一段鏡頭,右手邊是藍色調,左手邊是灰色調,這是要呈現什麼涵義嗎?
(主持人):觀眾應該都很好奇,也請導演分享一下這是怎麼拍的?
A1(沈可尚):謝謝大家看的這麼細,要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也花一點時間分享,謝謝你們看了《台北工廠》整部片,當初在做這個片子的時候,我心裡只有一個想法,就是「這是一個很難得的、誰都不知道結果的一個嘗試」,因此我就開始想,電影還可以怎麼做,我還有甚麼新東西可以玩,並且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在剪片中這段姊妹的對話,調光的時候,我有一個抽象的感覺,跟攝影師一起討論,我們覺得這樣很好。讓這個對話有點像在過去和現在之間擺盪、游移的感受,讓這部片在光的表現上面,就會傾向是完整的用色彩來做它的情緒。所以它並不是那麼有邏輯或理性的,這要認真說我可以講一個鐘頭我的想法。這次在做《美好的旅程》真的非常依靠直覺的,這個鏡頭也是。
Q2(觀眾):請問趙德胤導演,把緬甸跟廣島放在一起?
(主持人):那個應該是《廣島之戀》的對白,剛好今年台北電影節也有放映這部。
A2(趙德胤):基本上這個故事是虛構的,因為台灣沒有過政治庇護這樣的難民。這個片子15分鐘,講的是整個緬甸從1988開始發生一連串的大暴動,然後2007年發述一個真實,他們講的東西都是真的,但所有被訪問的都是演員去演的,我當初想這樣的一故事,是一個類似偽記錄片。因為來自法國跟我合作的這位導演(Joana Preiss),她說她想加入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她的身分是導演也是演員,我就跟她說雷奈(Alain Resnais)的作品我覺得滿有趣的,我跟她推薦了一部這位導演的作品《去年在馬倫巴》。她來到台北之後,我們經過討論就加入了《廣島之戀》(也是雷奈的作品)。
因為《廣島之戀》剛好講的是一個女生去那邊拍片,剛好跟這個電影我們是講一個記錄片導演去拍片,也剛好《廣島之戀》有講到一些東西是說「你從別人的身上看到的痛苦化為藝術的時候,你如何看待這些痛苦?」,就如同片子最後一個對白是「看到這樣的痛苦你會哭嗎?它是藝術,還是痛苦?」,這邊就是跟她討論之後加進去的。
Q3(觀眾):因為這是一個合作的案子,各位導演如何和另外一個導演決定故事的發展,面對兩個導演可能有不同的風格,也可能有一些拉扯或妥協,雙方如何討論?另外,關於陳芯宜導演這一段(《豬》),華光社區這個部分,你做的是一個預告嗎?因為最後好像真的發生了。
A3(陳芯宜):關於華光社區,其實我們要拍的時候,它已經在被拆的過程了,它不是一下子一片拆掉,它是一戶被告一戶被拆。所以我們拍的過程也跟拆的速度在拉鋸,我們一邊在拍,一邊外面在拆。會寫這樣的故事當然是因為,近幾年來很多地方要被徵收、被拆遷、被改建,我的上一部片也是關注這個議題,我就跟韓國導演(Jero Yun)講了這些在台北發生的事情,在韓國也有類似的事情在發生,因此我們就把這個東西給結合起來。
在跟韓國導演的溝通,因為這個計畫可以執行的時間很短,我們大概只有兩個月的時間,就把劇本給抵定,我們決定了這個拆遷的主題之後,開始發想這些人物,譬如說住在裡面的人會是甚麼樣子?我們後來討論出的一個主題是「關於所有被遺棄的東西」,包含不管是儀式、男主角大旺、那隻豬,或者說這個社區、那些人,大概是這樣的過程。
要去做妥協的地方,我覺得因為時程很短,國外導演來了三天之後就要開拍,所以我們前面做了很密切的溝通。在他來了之後,當然是有一些拉鋸,我們畢竟是雙導演,每個導演的想法、工作方式都不一樣。剛開拍的時候要溝通的地方比較多,到後面我們找到一個比較可行的方式是,他比較在乎光的部分,因為他是美術背景,所以光的部分後面就由他比較主導,我比較是做跟演員還有攝影師的溝通。
(葉如芬):拍攝《台北工廠》,要讓四個台灣導演跟另外四個不同國籍的導演合作,我覺得比較特別的是,大家電影拍久了,要回到電影創作的本質非常不容易。這次的作品我們重新去探討電影的功能、視野跟美學,並且要在短時間內創作這樣的短片,也很挑戰各位導演。還有非常難得的是,我覺得台灣導演一直有這樣無畏無懼,自由創作的勇氣!都呈現在這部作品裡。
(李烈):雙導演這樣的方式一直都有電影再使用,但兩個導演的合作,在執行之前一定要符合很多的條件,不過《台北工廠》其實都不符合。這些導演們工作起來真的非常辛苦,畢竟他們不管在文化、想法,還有最基本的語言都有差異,但這次的結果,證明了即便辛苦還是有它的可行性。我覺得這樣的工作方式帶來經驗跟啟發也可以做為未來的參考,非常難得。
主持人:謝謝影委會有這樣的一個作品,台北電影節做為一個國際性的影展,透過這部作品展現了我們的多元性,這個作品也很符合我們影展的宗旨,當成我們的閉幕片真的非常適合!更棒的是,觀眾們看完會去如果仔細的回味跟思考,會發現四部短片也有一種連貫性,呈現出某種台灣底層生命的面貌。目前《台北工廠》還未確定上映的時間,喜歡電影的朋友可以幫忙好好的推廣出去,希望之後這部片還有機會在電影院跟大家見面,也謝謝大家支持台北電影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