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07/18(四)11:00
地點:華山一廳
主持人:陳俊蓉
出席:曾英庭(導演)、施名帥(演員)
紀錄:鍾志均 / 攝影:柳紹屏

映後Q&A 

A1(主持人):讓導演先談一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電影?

Q1(曾英庭):這題材在創作的時候算是比較大的突破,之前的創作比較是關注個人情感。後來,無意間聽到一個朋友的故事,是關於逃跑的泰勞來找媽媽,身上沒有錢,而「找媽媽」這件事讓我很感動,所以以此去發想,去做田野,了解外勞、新住民的生態,以及台灣人對他們的感覺。其實經過以後都很有感觸,所以有了這部片。 

  

Q2(主持人):這部片的tone調如何決定?之前知道曾導演的《煙火》很溫馨,攝影師許富翔導演曾拍過《狗日午後》,很Kuso,這樣風格撞擊下的這種氣氛,要如何決定?

A2(曾英庭):他和我直屬學長弟的關係,我們在溝通上很有默契,原先想法差距蠻大的,討論時也迸出很多火花,這是最後磨合出來的方向,和當初我想像的不會差很多。當初決定用形容詞定這影片,覺得要用「綠色的」、「炎熱的」,抓了幾個形容詞描繪出來,最後造成這樣的視覺感受。

Q3(觀眾):怎樣選到男主角?男主角是如何揣摩角色?本來就會泰文嗎?

A3(曾英庭):劇本發展中,希望主角這個男生是個迷人的人,有點聰明,還有點善良。從幾個特質去尋找,當時令我有點困擾。後來聽說許富翔的《狗日午後》中有個演員不錯(指施名帥),在《狗》片中演女主角,發覺這女孩子還蠻媚的,也蠻善良的。(笑)

主持人:先訂男主角?

曾英庭:對。

施名帥:為什麼是我,我想導演說得很清楚了。相信大家看完,知道非我不可了吧。(觀眾笑)準備的部分,因為我不會講泰文,在拍的時候剛退伍,隔天我就進入這個劇組,導演在我當兵後期,差不多剩一個月的時候,給了我一位泰文老師。所以在開拍前一個月,甚至到快退伍的時候,都有上一些泰文課,泰文是這樣練過來的。後來為了準備劇中角色,到了後火車站、桃園車站等地找人聊天,想辦法理解他們的生活型態,和他們可能會有甚麼感覺。角色形象上,我們的設定是中泰混血,雖然沒有待過泰國,但還是要會一點泰文。

  

Q4(主持人):除了泰文外,這個角色有甚麼比較難掌握的?好比眼神、肢體。

A4(施名帥):因為這個角色他需要被表現出的面向很廣,導演是貪婪的傢伙,痛苦的部分,希望我們在面對不同演員,要能表現出不一樣的東西。甚至是聲音的質地和態度等。

(曾英庭):聽他這樣說才回想起這樣的事情,當時不斷嘗試雕塑這個角色,希望能讓它發揮到最好。

Q5(主持人):演員的出現才決定的嗎?

A5(曾英庭):基本上在寫劇本的時候就想好這角色的外貌、個性和行為等,隨著演員的加入、隨著施名帥的特質而做了一些調整。

(主持人):可以談一下女主角的部分嗎?

(曾英庭):提到這個真是一把鼻涕一把淚,當時真不知道台灣有沒有這樣的演員,要有銀幕魅力、會講中文、泰文,看起來要年輕又要像泰國人。看了一下泰國人的長相,有些長得很不同,且都不是我們要的。後來找了45個月,還是透過學校裡泰國的朋友和老師尋找這樣的角色,最後都沒有合適的。在偶然的機會下認識了泰國導演,他介紹我們戲裡的女主角,後來在網路上聊天後,就決定是她了。

(主持人):她來到台灣多長時間?

(曾英庭):其實很短。

(施名帥):她先來和我排戲,拍攝的時候再來一次,來的時間很短,加起來不到一個月。

主持人):怎麼一起做準備?導演有給甚麼指示嗎?

施名帥):我們會聚在工作室看片,盡量一起生活,多溝通,但因為我們的溝通有點困難,只有用英文也沒辦法。最後是泰語老師和英文夾雜,一起把整個劇本走完。很多很有趣的事情就在集合的時候才發生的。

曾英庭):我也有給他(指施名帥)一個福利,帶她出去玩,培養感情。(笑)

Q6(觀眾):請問你在拍這部片的過程中,你是怎樣去了解在台灣的泰勞生活型態? 尤其是賣春場所,你怎麼了解其中的文化?

A6(曾英庭):在影片中剛開始逃跑的外國男生,是我在大學時候踢球認識的泰國勞工,生活上的緣分就這樣認識了。因為有共同的興趣,漸漸發現個性和文化差距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遠,其實是沒有階級之分,彼此都是很相近的。田野的部分,新聞報了很多情色的文化,我也很好奇,這女孩子逃跑的話,或去哪裡做家庭幫傭,或做哪樣的工作。當然,最簡單的就是以女性身體賺錢,再把金錢寄回家,朝這線索探索,發覺原來情色文化是熟悉門道的人才可以去消費的。

主持人:到現場勘查過?

曾英庭:沒有,看一些資料,加上自己想像,並佐證自己的想像。

施名帥:在拍戲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是整個導演組和演員、攝影師共同創作。我覺得我們的配合有些時刻是很魔幻的,若是導演早點喊卡就沒有那件事情發生。

  

曾英庭:我覺得這個很衝突,這樣的情境被警察問了很多很荒謬的事情,我想看他會怎樣,反應是甚麼?愈看愈著迷,很荒謬。很多時候想像自己家的外勞逃跑,覺得太奇怪了,沒有多想甚麼。

Q7(觀眾):我想請教這個片名的由來?第二、當初看這片名,覺得是充滿暴力而不是悲情的影片,沒想到很溫馨的一段影片,後面還有留伏筆。

A7(曾英庭):這片名在一開始叫做「椰子」。椰子是一種很特別的水果,世界上最堅固的水果。很多椰子樹就像新移民一樣,移民潮不斷發生,透過堅強的外殼漂流好幾萬公里,直到落地生根。這個不管是不是台灣人,很多移民或第二代都在這裡長大。後來改叫「椰仔」,男主角有些片段被剪掉,市場賣椰子水的小攤販,就決定這故事以他為主。結尾有埋伏筆,想像到泰國找媽媽應該又是一部很好玩的影片,在台灣幫助了泰國的女孩,說不定去的時候會互相幫助之類的。

Q8(觀眾):台灣邁入老齡化社會,是不是有這構想,除了家庭,還需要和社會的連結,是不是有自己的期許?

A8(曾英庭):可能是。當然自己對情感這部分,有時自己覺得太纖細、太濫情,無意間看到自已父母確實會有這樣的感觸,覺得他們年紀到了,所以有感而發。 人口老化這議題確實需要關注,外籍幫傭很多問題,希望有機會還可以關注這樣的題材。

   

 

《椰仔》影片介紹 

 更多映後座談紀錄請看這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第15屆台北電影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